揭开“互联网+”八大悖论隐藏的真相
来源:米可网络 日期:2015-09-21 10:18:28
“互联网+”出现以后,相继出现了“互联网-”与“互联网x”,新概念层出不穷,或许以后还会出现互联网÷。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转型迫在眉睫,新型互联网产业竞争激烈,就在很多人还没
“互联网+”出现以后,相继出现了“互联网-”与“互联网x”,新概念层出不穷,或许以后还会出现互联网÷。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转型迫在眉睫,新型互联网产业竞争激烈,就在很多人还没有彻底认识“互联网+”的时候,一些互联网+悖论”的出现让很多人陷入似是而非的认知困境。
“悖论一:“互联网+”是下一个风口
大众普遍认为哪个行业火热起来了就是风口,譬如在线教育、移动医疗、P2P网贷、智能硬件、创业服务、新三板等等。一般的理解是风口必须有风,行业趋势与资本趋势一起则大风飞扬,自然就会风生水起,创业者进入大风之中,则更有机会在风口上飞起来。追逐风口论的人们只看到了风口,没看到同样进入风口人,人越多则风越大,人借风势,风借人势,风最大的时候也是人最多之时,后入者还能爬到风口?即使风口出现了,那么多的人都能飞起来吗?因此风口只是少数人的风口,大部分人成了风势的贡献者。
“互联网+”也被看成下一个风口,如果把“互联网+”看成一个领域,这个领域相当大,全互联网商业模式都是“互联网+”,到底能到哪里找风口呢?“互联网+”不是风口,但是会促成原来很多没有风口的领域出现风口。与其说风口,不如说是机会,“互联网+”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并与互联网融合,创造了巨大的行业转型红利期。如何把握这个机会做一些改变所在行业的事,或者模式与技术创新的事,才是更实际的。因为,被吹到天上也意味着不能接地气,“互联网+”最终还是要落地。
悖论二:“互联网+”就是O2O
很多人觉得“互联网+”等于O2O,这大概源于他们都没有关注政策以及战略层面,仅仅是在享受变更与进步带来的结果。
“互联网+”传统行业在具体落地以及实施中必然会考虑很多具体的商业模式以及表现形式。O2O是近几年来被多个行业验证过的相对较为成熟的商业形式,各行业基于O2O形式衍生出了很多创新的商业模式。因此“互联网+”要落地,O2O是传统行业以及互联网企业的首选。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譬如平台、生态、跨界思维等方式。“互联网+”包含O2O,但是并不是说O2O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方法论,O2O则是方法论变现的途径与方法。
悖论三:“互联网+”就是互联网思维
过去三年里互联网思维充斥着整个互联网,从大佬到学生都会讲几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也是各大培训机构的赚钱利器,互联网思维+营销案例是各种大讲堂的标配。互联网思维火热以后,真正的受益者是大行其道的各种培训。互联网思维是传统的营销与管理理论在互联网上不适用而不得不变更的思维,譬如用户思维就是顾客至上,产品思维就是质量为王,互联网思维中的很多内容都能在传统企业经营管理逻辑中看到。
实际上,“互联网+”是对互联网思维的总结,也是互联网思维的升华。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商家用行业行为改变和影响一个又一个的行业,新的商家效仿后并具备其思维,老的商家被迫学习而变的有其思维。“互联网+”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互联网思维则是企业执行方面的,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悖论四:“互联网+”就是生态战略
有投资人说过,工具型公司值十亿,平台型公司值百亿,生态型公司值千亿。从此以后,生态是当前所有互联网企业都愿意为自己贴的标签。投资机构眼中的生态是从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市场的角度来看的,更多的是站在资本层面上说的。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适合做生态,也不是所有公司能做得了生态。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在发展初期要做的是站队,即加入某个生态,只要在生态之中才能更了解生态,也能在具体运作中了解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当你做到足够好的时候,还可以从所在的生态中建立自己的生态。
生态概念是从大自然中拿过来的,大自然中无论是丛林生态、湖泊生态、草原生态还是森林生态,都是不依赖于互联网的,传统企业也有自己的生态。自然生态的主要构成反映在食物链上,企业生态则反映在供应链上,更多的则体现在不同企业之间共同的价值链上。跟O2O一样,生态战略是“互联网+”落地的一个实现路径,但是如某些企业直接把生态解读为“互联网+”则比较牵强。从当前各互联网企业的生态来看,能做的生态的不只有互联网,互联网要做的生态基本都离不开传统生产制造业。
悖论五:“互联网+”就是传统企业收购某个互联网企业
收购及并购确实是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转型的一个快捷而简单方式,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要去做这样的尝试,前提是资金充足,可以做一系列的布局。
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管理、技术数据等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互联网企业并购公司以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打通与共享,供应链、数据及价值链可以很快实现融合。但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则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单单是运营及管理理念上的协同就需要很长时间的转变。传统企业融合互联网企业最根本在于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供应链方面的转变,而这些恰恰是传统企业相对落后的。
有一点需要注意,企业在融合“互联网+”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收购及并购的方式转型,但最好不要干涉其运营。
悖论六:“互联网+”就是传统企业信息化
虽然传统企业信息化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实现。对于那些还没有实现信息化的,自然会认为企业信息化就是“互联网+”,于是很多专业人士谈“互联网+”首先谈信息化。大部分企业都认为做个网站、开个微博就是企业信息化了,这仅是表面现象。
其实信息化是将公司从运营到管理到销售再到产品都用信息来表达,用数据来说话。典型的应用是企业里的CRM系统以及KPI考核系统。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虽然上了这些系统,但是基本上不用的,这就给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数据融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企业信息化是实现“互联网+”的前提,但是企业仅仅实现了信息化还不能算实现了“互联网+”,需要进一步将现金流、物流以及管理、供应等实现数据化与信息化,同时引入互联网的思维与运作方式。
悖论七:“互联网+”就是营销互联网化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大概需要几个阶段,一是信息互联网化,二是营销互联网化,三是供应链互联网化,四是管理运营互联网化。营销互联网化包括网络推广与网络营销,企业所做的推广、入驻电商平台及行业网站、自搭电商平台等。对传统企业而言,实现营销的互联网化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而更深的互联网化则是渠道的互联网化,供应链等的互联网化。单是营销互联网化了,供应、管理等没有实现,就如木桶上的短板,整体的效能并不会太高。“互联网+”最终要做的是企业以及行业的全面互联网化,需要传统企业在以上所述四个阶段都实现互联网化,实现全行业升级转型。
悖论八:“互联网+”的“+”是加减乘除的“+”
“互联网+”出现以后,还出现了“互联网-”与“互联网x”,目前还没出现“互联网÷”。 “互联网+”还没有落实,就开始探讨“互联网-”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互联网+”是从政府与互联网的角度研究如何融合传统企业,“+互联网”反应的是传统企业如何应用互联网。把“互联网+”中“+”换成“-”与“x”,则是肢解“互联网+”的整体性。
“互联网+”里的“+”讲的是融合、转型,是互联网与传统的结合,最终促进形成全行业升级转型的改变人类生存生活环境的势能,是任何减法或者乘法做不到的。减法、乘法、除法可以放到营销与管理中,与“互联网+”的战略与政策不在一个概念里。同样,“互联网+”加的是行业、模式、企业、城市、环境与人,这不是简单的减法或者乘法能代表的。
“互联网+”的悖论反应了人们对“互联网+”的认知,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对于融合“互联网+”的迫切心理。其实这些认知单独拿出来在某一个阶段也是成立的,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悖论一:“互联网+”是下一个风口
大众普遍认为哪个行业火热起来了就是风口,譬如在线教育、移动医疗、P2P网贷、智能硬件、创业服务、新三板等等。一般的理解是风口必须有风,行业趋势与资本趋势一起则大风飞扬,自然就会风生水起,创业者进入大风之中,则更有机会在风口上飞起来。追逐风口论的人们只看到了风口,没看到同样进入风口人,人越多则风越大,人借风势,风借人势,风最大的时候也是人最多之时,后入者还能爬到风口?即使风口出现了,那么多的人都能飞起来吗?因此风口只是少数人的风口,大部分人成了风势的贡献者。
“互联网+”也被看成下一个风口,如果把“互联网+”看成一个领域,这个领域相当大,全互联网商业模式都是“互联网+”,到底能到哪里找风口呢?“互联网+”不是风口,但是会促成原来很多没有风口的领域出现风口。与其说风口,不如说是机会,“互联网+”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并与互联网融合,创造了巨大的行业转型红利期。如何把握这个机会做一些改变所在行业的事,或者模式与技术创新的事,才是更实际的。因为,被吹到天上也意味着不能接地气,“互联网+”最终还是要落地。
悖论二:“互联网+”就是O2O
很多人觉得“互联网+”等于O2O,这大概源于他们都没有关注政策以及战略层面,仅仅是在享受变更与进步带来的结果。
“互联网+”传统行业在具体落地以及实施中必然会考虑很多具体的商业模式以及表现形式。O2O是近几年来被多个行业验证过的相对较为成熟的商业形式,各行业基于O2O形式衍生出了很多创新的商业模式。因此“互联网+”要落地,O2O是传统行业以及互联网企业的首选。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譬如平台、生态、跨界思维等方式。“互联网+”包含O2O,但是并不是说O2O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方法论,O2O则是方法论变现的途径与方法。
悖论三:“互联网+”就是互联网思维
过去三年里互联网思维充斥着整个互联网,从大佬到学生都会讲几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也是各大培训机构的赚钱利器,互联网思维+营销案例是各种大讲堂的标配。互联网思维火热以后,真正的受益者是大行其道的各种培训。互联网思维是传统的营销与管理理论在互联网上不适用而不得不变更的思维,譬如用户思维就是顾客至上,产品思维就是质量为王,互联网思维中的很多内容都能在传统企业经营管理逻辑中看到。
实际上,“互联网+”是对互联网思维的总结,也是互联网思维的升华。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商家用行业行为改变和影响一个又一个的行业,新的商家效仿后并具备其思维,老的商家被迫学习而变的有其思维。“互联网+”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互联网思维则是企业执行方面的,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悖论四:“互联网+”就是生态战略
有投资人说过,工具型公司值十亿,平台型公司值百亿,生态型公司值千亿。从此以后,生态是当前所有互联网企业都愿意为自己贴的标签。投资机构眼中的生态是从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市场的角度来看的,更多的是站在资本层面上说的。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适合做生态,也不是所有公司能做得了生态。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在发展初期要做的是站队,即加入某个生态,只要在生态之中才能更了解生态,也能在具体运作中了解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当你做到足够好的时候,还可以从所在的生态中建立自己的生态。
生态概念是从大自然中拿过来的,大自然中无论是丛林生态、湖泊生态、草原生态还是森林生态,都是不依赖于互联网的,传统企业也有自己的生态。自然生态的主要构成反映在食物链上,企业生态则反映在供应链上,更多的则体现在不同企业之间共同的价值链上。跟O2O一样,生态战略是“互联网+”落地的一个实现路径,但是如某些企业直接把生态解读为“互联网+”则比较牵强。从当前各互联网企业的生态来看,能做的生态的不只有互联网,互联网要做的生态基本都离不开传统生产制造业。
悖论五:“互联网+”就是传统企业收购某个互联网企业
收购及并购确实是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转型的一个快捷而简单方式,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要去做这样的尝试,前提是资金充足,可以做一系列的布局。
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管理、技术数据等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互联网企业并购公司以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打通与共享,供应链、数据及价值链可以很快实现融合。但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则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单单是运营及管理理念上的协同就需要很长时间的转变。传统企业融合互联网企业最根本在于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供应链方面的转变,而这些恰恰是传统企业相对落后的。
有一点需要注意,企业在融合“互联网+”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收购及并购的方式转型,但最好不要干涉其运营。
悖论六:“互联网+”就是传统企业信息化
虽然传统企业信息化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实现。对于那些还没有实现信息化的,自然会认为企业信息化就是“互联网+”,于是很多专业人士谈“互联网+”首先谈信息化。大部分企业都认为做个网站、开个微博就是企业信息化了,这仅是表面现象。
其实信息化是将公司从运营到管理到销售再到产品都用信息来表达,用数据来说话。典型的应用是企业里的CRM系统以及KPI考核系统。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虽然上了这些系统,但是基本上不用的,这就给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数据融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企业信息化是实现“互联网+”的前提,但是企业仅仅实现了信息化还不能算实现了“互联网+”,需要进一步将现金流、物流以及管理、供应等实现数据化与信息化,同时引入互联网的思维与运作方式。
悖论七:“互联网+”就是营销互联网化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大概需要几个阶段,一是信息互联网化,二是营销互联网化,三是供应链互联网化,四是管理运营互联网化。营销互联网化包括网络推广与网络营销,企业所做的推广、入驻电商平台及行业网站、自搭电商平台等。对传统企业而言,实现营销的互联网化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而更深的互联网化则是渠道的互联网化,供应链等的互联网化。单是营销互联网化了,供应、管理等没有实现,就如木桶上的短板,整体的效能并不会太高。“互联网+”最终要做的是企业以及行业的全面互联网化,需要传统企业在以上所述四个阶段都实现互联网化,实现全行业升级转型。
悖论八:“互联网+”的“+”是加减乘除的“+”
“互联网+”出现以后,还出现了“互联网-”与“互联网x”,目前还没出现“互联网÷”。 “互联网+”还没有落实,就开始探讨“互联网-”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互联网+”是从政府与互联网的角度研究如何融合传统企业,“+互联网”反应的是传统企业如何应用互联网。把“互联网+”中“+”换成“-”与“x”,则是肢解“互联网+”的整体性。
“互联网+”里的“+”讲的是融合、转型,是互联网与传统的结合,最终促进形成全行业升级转型的改变人类生存生活环境的势能,是任何减法或者乘法做不到的。减法、乘法、除法可以放到营销与管理中,与“互联网+”的战略与政策不在一个概念里。同样,“互联网+”加的是行业、模式、企业、城市、环境与人,这不是简单的减法或者乘法能代表的。
“互联网+”的悖论反应了人们对“互联网+”的认知,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对于融合“互联网+”的迫切心理。其实这些认知单独拿出来在某一个阶段也是成立的,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八大悖论